The Grand Budapest Hotel

 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|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| 2014 | 韋斯·安德遜

 

睽違了三個月,終於得以繼續烙下不負責任之心得了。雖然還欠了這個BLOG一堆電影的亂寫,但要搬出舊有的記憶資訊也是挺惱人了,所以決定從近期的觀影經驗著手。(超級不負責任)

好的,當金城武都替中華電信站台而拍了超級唯美的又有哲理的「世界越快、心則慢」的超長到我想吐槽的廣告的這個時候,還是先著手正經的電影心得好讓自己能夠慢下來。

 

首先,有看電影的都知道,本片最為外顯的特色就是在其中使用了三種不同電影規則,也區分了電影中的時代。1932年所發生的故事都是用1.33:1的畫框,將近正方形的比例,這個部分也是令觀眾驚豔的。1968年,作家在布達佩斯飯店居住的時候,則是1.85:1的畫框,這邊大量了使用廣角鏡頭。而近現代就是使用2.35:1的畫面比例。

 

為什麼說這是最讓人驚豔的部分,就是因為現今「2.35比1」的這個比例超級氾濫的狀況下,導演跳脫了這樣的噁心洪流,選擇了使用類似舊底片的規格作為形式,再加上那些精準又艷麗的構圖,的確讓人目不轉睛,也因如此,更也替電影營造出一種獵奇的氛圍,在這裡也不得不稱讚一下本片的美術設計與場景陳設,絕對是近代非常出色的,至少是讓我看得相當盡興。而這部分真的口說無憑,需要親眼一探究竟才知其中奧妙。

 

導演除了玩弄電影規格之外,他也大耍了敘事結構在這部電影裡面。

 

簡單來說,我們這群觀看電影的「觀者」,看見了電影中的「閱讀者」拿著書到作者的紀念碑面前,接著便切換成「作者」的角度帶領我們了解故事的起源,也就是年輕的作者遇到的年老「主角」,而主角也轉變成「傾訴者」陳述起過往,而此刻的作者也轉變成為「閱讀者」之一,凝聽著故事的發生。在過程中,也用了最顯眼的「章節」區分了每一段的故事,我想也是不要我們忘了我們正在「閱讀」吧。最後進入尾聲的時候,就像經歷了一場敘事旅行,我們回到那本書上、那個閱讀者、然後片尾字幕出現,我們變回了原本屬於的觀者。

 

導演不斷的讓觀眾變換敘事者的角色。而當我們繞了一大圈,回到原始的身分的時候,導演要告訴你的是什麼?

 

就是你正在看的只是一部電影,只是一部電影。

導演從來沒有要你去進入電影,而是不斷用畫框的變化、敘事者的變化、章節的變化,告訴你「你正在看一部電影,一部被我操控的電影」。所以如果你或妳沒有發現這檔事,恭喜你,被操控了兩個小時囉。

 

儘管把導演操控電影的事情說穿了以後,這部電影其實還是存在著某方面的缺陷,故事結構上雖然緊湊又娛樂、黑色又幽默,但我卻不太能理解故事的主題是什麼,我不太明白這故事想要表達什麼初衷與核心, 電影到底想要告訴觀眾什麼?

 

難道是「只有要緣分,就可以遇到老人跟你講一段精彩的故事。」這樣嗎?

還是「只要有能力,就可以從門僮接手一間旅館。」這樣嗎?

也可能是「想要無罪釋放就要有運氣。」這樣嗎?

 

也可能都不是。

 

儘管劇本上潛在著相當大的缺口,但是當我看到電影中的警方非常無能與黑暗作業,倒是點頭如搗蒜啦。

 

好吧,儘管如此,電影那漂漂亮亮的鏡頭、快快速速的剪接、有有趣趣的對白,總是可以讓人忘記那些名不經傳的、小缺點。

 

 

 

最後,這不負責任的心得也差不多進入尾聲了。

 

那就來說一下不一定每一位觀眾都會古哥的事情好了。

 

還記得裡面「蘋果男孩」這幅畫嗎?

 

應該不會忘記吧,畢竟是個重要的情節之一。現實中,這副畫並非如電影中所敘「從文藝復興開始存在的名畫」,而是在電影開拍前兩年,導演請一位英國的畫家所繪畫的。所以千萬別把拿蘋果男孩放進文藝復興的常識裡面,被別人知道會被笑慘的。至於畫作的確切日期就自己去搜尋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